膝關節功能障礙的康復方法
一、牽伸膝關節。屈曲<60°時,仰臥位,充分固定骨折部位,大腿下方使用屈膝牽引架,小腿前下方加沙袋,重量0.5—3kg,牽引從10min逐漸延長至30min,以患者忍受度為準;屈膝>60°時,進行俯臥位滑輪牽引,重量3-10kg ,牽引從10min逐漸延長至20min.以患者忍受度為準;屈膝>90°時,滑輪牽引的同時,鼓勵患者取跪位,利用臀部壓向足跟方向,從開始間斷用力到持續用力,時間10-30min。有條件的患者可使用股四頭肌訓練椅進行牽引。
二、物理方法。可根據粘連和腫脹程度選用等幅中頻電療、紅外線照射、蠟療,在沒有金屬內固定的情況下可選用超短波等。
三、推拿方法:在物理因子調理后進行,先以輕手法揉、摩、滾、推患肢大腿、小腿及膝關節周圍軟組織10-15min,使患肢膝關節有微微發熱和酸脹的感覺,繼而則捏揉股四頭肌下半部3-5min,使肌肉肌腱充分松弛,患肢放松。1次/d。
四、膝關節松動術:作用于膝關節以緩解關節疼痛、增加關節活動范圍、促進本體感覺。松動20-30min/次.1次/d。開始用I、Ⅱ級松動手法,以后隨著膝節功能的恢復和骨折的愈合改用Ⅲ 、Ⅳ 級手法進行松動。
五、徒手牽拉技術。運用彈性牽拉和持續性牽拉相結合牽拉伸、屈膝肌群。將患膝牽張至輕中度疼痛,而且又不引起肌痙攣時,保持此狀態2-3min,間歇1min,其間以一指禪手法放松牽張部位,再重復此手法3組。
六、肌力訓練。在醫生的幫助指導下主動訓練。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囑患者仰臥,醫生在患者大腿后遠端1/3處放置毛巾卷,用手托住患肢小腿后遠端1/3處,囑患者盡量向上抬高小腿,抬至一定高度維持3-10s,個數以患者感疲勞為度,2-3次/d。訓練4周后可在小腿遠端1/3處加沙袋做抗阻練習,重量根據患者情況由輕到重。4周后。采用仰臥位患側直腿抬高0-15°和15-90°分段進行練習。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做抗阻練習、下蹲運動、半蹲轉膝運動、患腿前屈弓箭步下蹲運動、上下樓梯運動等鍛煉、騎功率自行車練習。每日2-3次,每次約30min。
七、站立訓練和步態訓練。患側負重,雙腿站立訓練逐步轉向單腿站立訓練。重心轉移及膝關節穩定性訓練。步態訓練早期進行扶桿原地踏步練習,但是足尖不離地面;然后再由原地踏步練習(此時足尖離開地面)過度到雙拐步行練習;單拐步行練習,手杖步行練習:進而做徒手行走練習,并及時糾正患者的步長、步頻、步速、骨盆旋轉,醫生同時幫助患者控制關鍵點,以促進患者恢復正常的步態。
八、心理調節:耐心向患者說明每一項訓練的作用及不這樣訓練對患者將來的步態及軀干方面等的影響,充分調動患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九、佩戴膝關節支具。用膝關節支具一日反復多次地進行,能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支具戴的時間過久會誘發疼痛,疼痛來自于對患者關節囊肌群的牽拉。早期應用可調式支具控制膝關節活動范圍時一定要適度,不可過度追求ROM,以免造成新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