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骨科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肘內翻畸形是常見的后遺癥。發生率占肘部骨折的50%-60%。國內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平均約為50% 。國外文獻報道低5%高則達75%。我科研制了一種動力型肘關節支具,針對肱骨髁上骨折中后期發生肘內翻的因素進行干預,希望通過非手術方法降低肘內翻畸形發生的機率。現就肘內翻發生的原因和支具的研制思路論述如下。
支具的設計原理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在復位后10天左右有部分骨痂連接,至50-60天左右基本愈合。針對在此期間臨床發生肘內翻的常見因素,即骨折端內側塌陷、尺傾、旋轉移位以及中后期的功能鍛煉方法不當產生的向內側的應力而致肘內翻,故可以設計一種動力型彈性肘關節支具,使其在有效固定和有限活動的基礎上,由支具內側彈簧產生一種與肘內翻不利因素相反的向外應力,以期抵消不利因素的影響,達到防止肘內翻的目標。
使用方法
目前選擇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病例使用的病例53例,在整復后14天照片復查證實骨折端對位好并有部分骨痂形成,開始使用本支具。開始使用一周用鎖釘螺絲固定支具,肘關節固定在90度功能位。使用兩周開始松開鎖釘螺絲,肘關節在屈90度-伸直45度范圍活動,三周后在佩戴支具隨意屈伸鍛煉至骨折愈合。佩戴時間2-4個月。
尚需解決的問題
良好的動力支具應產生連續和適當的壓力。因此在制作活動支具時,需考慮支具合適角度、力矩等因素。需要現場根據病人體型特點造模,需時較長;
制作肘關節支具的材料和活動關節需要軟硬適中才能佩戴舒適,使患兒配合使用;
另外用作動力的伸縮彈簧的選擇需考慮壓應力等參數支持,有待力學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