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肘固定帶的制作和優點
肩肘固定帶的制作
取市售70cm×6cm的寬松緊帶2條,一條作上臂固定帶,兩端用褲扣固定 一條作胸部固定帶,一端斜約40°縫于上臂固定帶胸前近肩部,另一端用褲扣固定于上臂固定帶的上背近肩部。
手法復位
患者取端坐位,雙手呈叉腰狀。一助手雙手扶住患肢肘、腕部,向外上抬舉,并逐漸小范圍搖擺術者用雙手拇指、食指捏住鎖骨遠端向下按壓。此時,常可聽到“咔嚓”的關節復位聲。檢查觸摸肩峰與鎖骨遠端平整,無階梯狀,有堅實感時,術者按住已復位的關節部,囑助手扶患肘被動括動肩關節,以測試復位后的穩定感。
肩肘固定帶固定
復位成功后,在肩鎖關節部及肘部墊上厚約2cm的棉花平墊,然后套上自制的肩肘固定帶,上臂用繃帶環形固定數圈,以防滑脫。檢查壓力以患者能接受,無滑脫現象為度。以后每隔2—3天,緊固彈力固定帶1次,每次均以病人能接受為宜。半脫位固定時間不少于4周,全脫位固定時問不少于6周。
優點
肩鎖關節脫位臨床上并不少見,復位較易,但維持固定較難,傳統調理以石膏壓力帶或肩肘固定為主。本方法利用彈力帶為材料以鎖骨遠端為支點,利用逐次加緊外固定力,向壓墊施加壓力并產生相互之問的維持擠壓力升提肩胛盂及肱骨干,均勻而持續地對肩鎖關節施加壓力,使已復位的肩鎖關節保持相對的穩定,有利于“斷筋再續”。如復位效果難以保證,則可采取手術方法。該法取材方便,制作簡單,經濟,效果確切,病人易于接受,適合基層醫院開展。
適應癥
肩鎖關節脫位(I、Ⅱ、【I【型)是其適應范圍,尤以半脫位(I、Ⅱ型)為最佳適應范圍。
注意事項
前2周,每隔2-3天,緊固彈力帶一次,并攝X線片檢查,如有脫位,及時再復位及緊固彈力帶;
經常檢查肩肘部壓墊,若有壓瘡,及時調整方案,解除壓迫;
如復位不理想,及時改為手術內固定。
以上就是“肩肘固定帶的制作和優點”的相關內容
2020-11-06T08:50:01